2020年台灣生技製藥產業高峰會10月30日於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由旺旺中時集團工商時報與因華生技製藥(股)公司、喜康生技(股)公司、新世生技(股)公司共同主辦,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台灣大學前校長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擔任貴賓;探討「如何提升台灣整體生技製藥產業的總產值及整體競爭力,目前台灣整體生技製藥的機會與挑戰有哪些課題」、「在面對競爭激烈的生技製藥市場,如何找到台灣及海外的生技製藥利基市場,完成研發技術與市場國際化」、「產官學研界如何協力建構具前瞻性的合作平台,組成台灣生技製藥國家隊,打出國際名號」、「如何發現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大未來,打造國際競爭力」,並邀請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所長黃兆仁擔任主持人。
喜康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瑞瑨:效法歐美 建立產業生態圈
台灣生技產業規模小,相對於全世界市場,往往一種藥的產值就超越台灣整個產業,機會可說無處不在。
最大的挑戰,就是台灣沒有生態圈,歐美基礎研發非常好,經費來自學校,由大學研究所校友創業成功後所捐贈的基金,被用來當作所有基礎研究的活水源頭,這是一個很好的正循環,有學術人才從事最基本的研發,再結合產業走向商業化,產出的利潤不斷回饋母校,國外的生技學者沒擁有自己公司的很少,像美國的史丹佛大學或其他學校,就擅用向校友募款的方式來擴大基金,黃瑞瑨表示每年他至少都要接到兩通母校的電話,反觀台灣的大學似乎較沒有這樣的觀念或傳統。
生技和其他產業不同,需要長期投入,從最基礎的學術研究開始,到最後能開發出一顆藥,所耗費的資金時間心力甚大,台灣的醫療研究人才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但正因為缺少這樣的循環,規模始終做不大;如果能建構完整的生技生態循環系統,結合產官學共同努力,有足夠的錢來讓學校的學生做最基礎的研究,把創業的盈利再回饋給母校,如此生生不息,則生技的未來榮景可期。
生技國家隊並非表示國有化,國家隊中的成員可以為相同目標分工,有時合作無間,但在某些項目上又可以是相互競爭的,才會不斷進步。至於要如何找到台灣與國際生技製藥的利基市場?黃瑞瑨認為率先進入國際市場,本身就是利基市場,未來二、三十年的醫療是個人化的,不再是賣一顆藥讓幾千幾萬人使用,而是往非常個人化的方向走去,因此每個個人市場,都可看作是利基市場;給台灣的學者、研究生資源,讓他們和跨國人才鏈結合作,完成技術研發與市場國際化,並給他們權力去創立公司,而這一切都須以基礎研究為本來啟動,唯有如此,台灣生技才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文轉錄自:喜康生技董事長暨執行長黃瑞瑨:效法歐美 建立產業生態圈)
Comments are closed.